上海港码头号子是旧上海“远东航运中心”的码头工人在劳动中迸发出来的劳动歌声,它是工人们从事繁重体力劳动,身体受压迫时的呐喊,也是一种艺术化的劳动指挥号令。号子指挥大家统一步伐、协调动作,它的节奏与劳动节奏完全契合,是所有民歌中与生产劳动实践关系最紧密的。唱者都是男性,“领”“合”结合,音区宽广、嘹亮,多高音区,尽显阳刚之美。
“41公里长的黄浦江沿岸,码头林立,无数码头工人在这里工作。在劳动中诞生的‘码头号子’,虽然大多是‘吭呦啰’‘嗨唷嗨’之类的虚词,但音乐风格鲜明,种类也非常丰富。”记者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中了解到,劳动号子分为码头号子、海洋号子、江河号子、森林号子、搬运号子等。上海的码头工人来自四面八方,人口结构可谓“五方杂处,海纳百川”,其中有本帮、苏北帮、湖北帮、宁波帮……当时曾有“要想进码头,先要会号子”的说法,因此,“上海港码头号子”既包含各地方言的语调、节奏,也有各地的传统民歌唱腔,与其他号子区别明显,具有典型的海派特征。根据劳动方式的不同,“上海港码头号子”还被细分成了“搭肩号子”“杠棒号子”“堆装号子”等,样式相当丰富。
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工作环境的改善,使过去手拉肩扛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“码头号子”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。如今的年轻人,也许只能从早年的老电影中听到铿锵激越的“码头号子”了。不过,仍有一批健在的退休码头工人还在经常哼唱。塘桥社区有一位60多岁的韩先生,原是港务区的工会干部,自己记录、改编了不少“码头号子”,退休后在社区组织老码头工人经常演唱,他们在“中国原生民歌大赛”上获了奖。有关机构还从苏北请来八旬高龄的退休工人程先生来进行记录、收集。不过,“码头号子”如今仅属“保存”的范畴。作曲家侯小声认为:“‘码头号子’是上海音乐的特色元素,可我们在反映上海文化的影视、歌曲和舞台作品中却很难听到这种音乐。如果‘码头号子’经常被运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,被人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肯定会比仅被保存起来多得多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传承人韩纬国说:“我是1962年进入上海港务局工作的。码头上很多的东西还是要靠人扛,他们说小韩,你到我们这地方来干活,一定要会打码头号子。码头号子它的作用就是指挥——脚步的统一、号召性,当时没有码头号子码头上就不能干活。”
从古至今,号子声声。我们的父辈唱着它踏过曲折的河岸,唱出感天动地的劳动乐章,一声号子,一声呐喊,一路前行,一生希望,那是对命运永不屈服的声音,那是对美好生活永不止息的向往,那是有铿锵激荡着的血汗真情,这就是码头号子给予我们的澎湃力量。
起重号子、杠棒号子、堆装号子、小扁担号子,在有规则的节奏中凝神聚力创造奇迹,只有奋斗才会幸福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昔日的劳动场景已经渐渐远去,但号子声中步调一致的协作精神、劳动创造幸福的奋斗精神却在整个神州大地回荡。
关键词: